页面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李元龙:荒谬绝伦的党报职称论文

早在我调到毕节报社之前,那时的毕节报就刊登多年所谓的职称论文了。不过,那时候,毕节报还没有与时俱进,将发表职称论文与经济创收挂钩。什么叫水准?毕节日报发表职称论文,根本不管什么水准不水准。管什么?管“谁准”,即想方设法与报社记者编辑,尤其与是“老总”们拉上关系,职称论文发表的事情,就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讲关系发表职称论文的好处,一是论文发表者不用花版面费,好歹得把文章整通顺即可。二是老总们可以借此广交文友,一般记者编辑也可以借此以文会友。随着论文发表数量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有关系者不发白不发的论文大量充斥报纸,没有关系的乡村教师只有望文兴叹,眼睁睁看着职称和与职称挂钩的红色毛大头流入别人腰包。

如此发表职称论文,论文发表者顶多请你吃顿饭,蝇头小利,谁看在眼里啊。可是,也不能关闭了职称论文发表的门道,让我去广大教师每个地方发表职称论文啊。怎么办?叫需要发表论文的人出血,拿出点版面费,就给发论文,否则,另请高就。我调来报社不久,职称论文的发表,就主要由过去的孔方兄,改为如今的毛大头来“把关”:300元一篇。

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都要付稿费给作者的,你们毕节日报怎么倒要作者掏钱给报社,整成“负稿费”了?太……太……太不像话了吧?

有想发表论文,而又舍不得捏在手里的毛大头的人曾经如此对我哭说。

我说,老弟,你就有所不知了。如果只靠讲关系发表论文,你,还有报纸上这些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你们的大作,谁给你们变成铅字,再由铅字变成你们每个月多出来的几张毛大头?职称论文“负稿费”制度,并非本报发明创造,高级党报如贵州日报,更高级党报如人民日报,早都领负稿费风气之先了。

还怕我不晓得,不就是因为认不得报社的人,没地方发表论文,我的职称被论文一票否定了?可是,这也太荒唐了吧?

是荒唐,应试教育、高考制度不荒唐?如果还是像文革期间那样,只能靠几个官僚“推荐”读大学,你能进大学,你能有跳农门吃皇粮的身份?所以,还是感谢更比推荐先进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吧,还是感谢职称论文负稿费制度吧!

既广开了毕节地区各行各业发表职称论文的渠道,又增加了报社财源,两得其便,两全其美,何乐不早为!

可是,报社决策层太过于小瞧了已经被全面小康的毕节地区各行各业,尤其是素有“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之称,以穷酸著名的教师经济能力。提着猪头找到了庙门进贡的教师们喜出望外,争奔走焉。他们怀揣“论文”,手捏毛大头,摩肩接踵来到报社,发表论文来了。

是的,区区300元,太不够意思了,所以,发表论文者如过江之鲫,一点也不稀奇。更何况,上面的大脑壳或财神爷们签个字,仍然可以免费发表论文,老总们签个字,还是可以优惠一两百元。

所以,评职称的季节,也即职称论文发表的高峰期6、7、8几个月,版面有限的毕节日报还是文多为患。什么要钱不要脸,什么铜臭铜香,什么报格人格,顾不上了,鸡啄狗食,无失其时。市场经济,水涨船高,一篇1500字内的职称论文,500元。

500就他妈500,总比没地方发文章,得不到职称强。

发!

职称论文还真赶上了好时代。那年,毕节行署发红头文件,要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成立什么“非公实体”,也即成立一个赚钱创收的公司。报社将广告部的牌子砸了,换上一块“闻达报业广告公司”的牌子,便“非公”了。这应该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了,作为最低级党报,作为最不景气的报业广告业务,毕节报社每年广告收入,也就在100万左右徘徊,而光是职称论文给广告部带来的收入,就多达十分之一强。

提高了门槛,职称论文认钱不认人,认钱不认文,广告公司还是门庭若市。能不红火吗,广告公司“非公”后,承包给了个人,增加年收入的措施,包含报社成员每拉到一篇“教育篇”——职称论文的泛称,因教师在毕节日报发表论文最多,发出时配有“教育篇”题花,故名——“提成”百分之二十。可怜有的乡村教师不知内幕,花钱发表了论文,还要请“辛苦了”的记者编辑吃饭喝酒,真冤。

同一期报纸上,尤其是同一版报纸上出现一个作者两篇以上“教育篇”,这让外人看了,也太那个了,因此,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有一天,我没有记错的话,一个大方县某小学校的教师在报社某记者陪同下来到报社,要求在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上发出他的三篇教育篇。

为什么要发三篇,还非得在同一天报纸上发出?

这位小学教师哭笑不得地说,他们学校只有一个高级职称名额,可是,却有两个教师盯着这个名额。原先,他评职称的“积分”高于另一个教师。没想到,那个教师很狡猾,“偷偷摸摸”在毕节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教育篇。这一来,那位评职称的积分,也就超过了他的。“没办法,我必须发表三篇教育篇,积分才可以超过他,将那个职称名额拿过来。后天就要开会定夺这事,要是一天只能发表一篇文章,那就没有用了,我就只好不发了……”

“你不要急,办法是人想的,我给领导说说,请他特殊情况特别处理。”其实,只有内部人才清楚,带这位老师来的记者不是在急人所急,他急的,是三五一百五十元的提成会因为这位教师的退堂鼓泡汤。

毕竟是领导,还是更比一般记者编辑有魄力。他不仅特许这位教师打破条条框框,一个人在同一期报纸出现三篇教育篇,还干脆果断地发出指示:一不做二不休,就把他的三篇教育篇都发在一个版吧,我就不信这样倒霉,又会给那新闻出版署的人看到。

是的,有一年,新闻出版署负责报刊年检的官员曾经书面警告毕节日报:毕节日报的“教育论文”太多,来年还如此,就是不想通过年检了!

年检是要通过的,教育篇是只能多不能少的。

对策再简单不过:在八个正版之外印发四个版“教育增刊”。教育增刊不定期印发,只要凑够四个版教育篇,随时开印。教育增刊只印刷50份,不随正版发行,只邮寄给发表文章的作者,教育、人事等与评聘职称有关的单位、部门,合订本也不收入教育增刊。

据说,教育增刊早停止了。因为,教育、人事部门有言在先说,在增刊上发表的职称论文,已经不能参加评职称。所以,现在的毕节日报,所发教育篇,都是在正版,行情也一直稳定,还是500元一篇。

其实,据我所知,增刊已经是不技巧,不够白猫黑猫。好几个我知道名目的所谓省级报刊,干脆将发表职称论文这一块以每年多少万的价钱卖出去给有办法的人“经营”。有的干脆就允许你使用我的刊号,和主编名字等,利用我在全国报刊目录上的赫然在“目”,去“出版”,也即印刷教育增刊、周刊、特刊等。发表职称论文,早已经在中华大地成为一个养活了许多人的行业、产业。一道贩子手300,二道贩子收400,三道以上,收七八百也不鲜见,甚至有趁人之危,对那些临时屎胀现挖茅厕者一篇职称论文收到一千五六的。

我的手上就有一张2010年7月26日的“贵州某某报”。这天的报纸共有八版,可是,除了一、二、八版,其它的五个版,都是职称论文,凡31篇。从论文标题下面标识作者单位来看,发表职称论文最多的,仍然是教师,共21篇。其次是法官,4篇。有趣的是,这里面还有两篇单位为《毕节日报》的职称论文。这让我想起了请君入瓮的典故,想起了“剃头诗”:闻道头须剃,不剃不成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据说,这家报纸有电子版,所有在该报发表的论文,在网上能查看得到。我提供几个标题,好事者不妨搜索搜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么:《对贫困地区地方党报要闻版的几点思考——以贵州省内部分地方党报为例》,《党报记者如何找好用好新闻线索》,《浅谈民事调解工作技巧》,《强化督促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如此经营出来的教育增刊,职称论文的写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写作,一种是就由拉生意的人给你写作,只不过,你得多拿出百把元写作费。

毕节日报发表的论文,我见过的写作方式,可谓无所不有,只能挂一漏万,捡记得的说了。

最常见的,即为了提成,为了润笔费,或人情所归,在电脑上东临西凑。这一招,在过去,叫剪刀加浆糊。曾经看见一个编辑,一边念一边翻出前些年毕节报合订本来剪:“钱不想多出,饭也不请我吃一顿,我才懒得给他慢慢的写。嘿嘿,把标题和作者名字一改,不就得了!”

一次,一个老总拿来一篇“朋友女儿”的论文给某编辑“斧正”。“朋友女儿”是幼儿园教师,那“论文”水平,也就是幼儿园水平了,别说学术性,连字数,也大成问题,这位教师,连一页作业纸,也没写满呢。编辑愁眉苦脸找到老总:她这论文,实在不好发不出来,你叫她找人重写一篇来吧。老总作亲热状:人情托不下,好歹你都给我整出来,办法你想。我相信你,你就多费心吧!

编辑回到办公室,把那篇居然是用铅笔写的论文“斧正”到废纸篓,然后骂骂咧咧地提笔给“朋友女儿”当起“秘书”来。

有年,孩子曾经的老师找到我,说需要在毕节日报发两篇教育篇。并说,这条路,还是她曾经的同学,如今的教育局某副局长给指引的。“花钱能解决的问题,这不是问题。可是,我不会写论文啊?”据说副局长当即批评这位老师:死脑筋,哪个的职称论文是老老实实坐在灯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不会写,还没听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

哪怕你高考时数理化英语都考零分,人,只要进了毕节报社,就会变成全才,就会变成能够审核建筑、医疗等等各行各业专业论文的专家、教授。何以见得?以我为例,参加高考,我数理化肯定科科零分。数学,就是参加小学毕业考试,我也很可能不及格。英语,到今天,26个字母挨着背,我还是背不好。可是,哪行哪业,哪个学科的专业论文,我都“编辑”过。起初,我曾经傻气地找到总编:数理化,英语,建筑,医疗等专业论文,我的看法,是不能刊发或不要叫我当责任编辑。因为,以我的水平,根本没有资格编辑、审核这些需要很高专业知识的论文。

总编当时的回答是:放弃这一块收入,实在可惜。你不要管别的,你只管报纸上刊发出来的文章与原文相比没有出入,也即你只负责将原稿复制到报纸上就行,其他的,不用你操心。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见2010年5月13日的毕节日报第六版叫“教育专刊”,除了新闻外,有两篇职称论文。一篇叫《作文教学刍议》,一篇叫《试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显然,毕节日报因此进账1000元。在两篇职称论文中间,有个半阴半阳的题花,叫做什么“教学一线”。改全阴为阴阳参半了,改“教育篇”为“教学一线”了。看来,我不能以老眼光去看毕节日报了。

独创性、科学性、专业性,专业学术论文缺一不可。可是,毕节日报十多年来发表的成千上万篇论文,有哪一篇达到这一标准了?一篇也不可能有。职称政策将教师教授,将记者编辑等等逼良为娼,教育制度将教育部门逼良为娼。独裁专制制度,又是将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等等逼良为娼的罪魁祸首。

要么如不识时务者,不发表如此荒唐的职称论文,不要职称,安贫乐道;要么随大流,学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一个月多得几张毛大头。

狗日的,荒谬绝伦的职称论文!

狗日的,逼良为娼的职称政策!

《议报》第432期 2010/09/05

http://www.chinaeweekly.com/FileView.aspx?FileIdq=92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